2025 年一日之計,在於「腸」 很多人不知道,排便要順暢,腸道長存好菌,不可少

一日之計,在於「腸」

很多人不知道,排便要順暢,腸道長存好菌,不可少
 

益生菌」(Probiotics) ,源自希臘文中的”probiotika”,指的是”生命”的意思。益生菌最早的起緣是約在1954年,費迪南(Ferdinand Vergin)在他的文章-抗菌及益菌(Anti-und Probiotika)一文中,他比較了抗生素/抗菌劑對腸道好菌的影響,而衍伸而出益生菌(Probiotics)的思維來。直至2002年,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與世界衛生組織(WHO)把益生菌定義成:「經嚴格篩選出的活菌株,當攝取足夠量時,能夠賦予人體健康」。雖然,在2002年我們才對益生菌有足夠科學性的了解並定義出益生菌的用途,不過早在古羅馬及希臘時期,就已經有可做出發酵牛奶(含有益生菌/乳酸菌)的食譜出現了。聖經中曾多次提及的”酸奶”指的就是含有乳酸菌的牛奶發酵物。而當時的酸奶發酵技術發展至今而有了今日的希臘優格(Greek yougurt)、優格、優酪乳及養樂多等經乳酸菌發酵而來的乳酸菌產品。

許多臨床研究證實益生菌對人體具有許多健康促進的益處,包含調節腸胃功能、對抗幽門桿菌(致胃潰瘍菌)、發炎性腸道疾病(腸躁症、腹瀉)及過敏(如異位性皮膚炎)、減少腸胃中有害物質等功能。除此之外,益生菌還可以幫助第二型糖尿病的血糖穩定、幫助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發炎與降低肝指數、胰島素耐受不佳、減少致癌物形成、輔助降低壞的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調節免疫、幫助減重及幫助住院病患降低院內感染機會。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益生菌具有多項對身體的效益,但效果卻是「因人而有所差異」,主要受到人體本身體質(基因密碼表現)及每個人腸道中的微生物菌相不同而有所差異。舉例來說,腸道菌相差或飲食習慣差的人想要利用益生菌來達到保健效果,會比腸道菌相好或飲食習慣好的人更長的時間,才會感受到益生菌對身體所帶來的益處。另外益生菌的菌種、菌數(劑量)及用來生產製造/或發酵出乳酸菌的成分都會影響到益生菌的效果。

腸道中的微小世界-腸道菌相(Microbiota)

在還沒進入腸道菌相主題之前,不免得先請各位一個想想。請問正在看書的各位,你的手上有細菌嗎? 你現在所在的地方乾淨嗎? 你知道你身上有多少微生物寄生在你身上嗎? 最後,我想請問各位讀者試著回答,您知道住在人體內細胞數目多,還是細菌的數目比較多嗎? 我們若是去比較住在體內的細胞跟細菌數量的話,到底是細菌多,還是細胞多呢? 答案是:細菌(或更正確的講法應該是微生物)。

我們都知道,身體是由許多細胞所組成,而細胞組成組織及器官,造就身體的各個部位功能。但是,如果存在人體中的細菌數量高於細胞數量,那麼我們不禁要懷疑,人到底是由細胞組成的,還是細菌組成的呢? 事實上,在我們的身體中約有10兆個細胞形成人體的小宇宙,組織、器官乃至整個身體系統,做出許多微細的工作來維持身體運作。但是,各位知道嗎? 比起十兆個細胞,我們身體內卻住了100兆個微生物,在身體的各部位生活著。

人身上住了100 兆個細菌及微生物?

這100兆個細菌、病毒、菌類及微生物與人體一起共生,並默默安靜的做著許多不為人知的工作。尤其是住在我們腸道中的微生物菌相,我們以「腸道菌相」(Microbiota)來表示住在腸道中的各種微生物。這些腸道中的微生物參與人體許多代謝運作,例如,它們會協助發酵腸胃中無法消化的食物及黏液、節省身體能量的浪費、殺死某些病原菌、參與免疫反應(尤其是免疫的第一道防線)、製造維生素(例如維生素K)、部分胺基酸及酵素、幫助礦物質吸收及協助消化纖維等地工作。而這些腸道中微生物的組成,也就是好菌及壞菌的比例,對身體健康乃至身體基因的表現都有極大的影響力。人一出生,腸道中菌相的多樣性就受到許多因素影響,例如,出生的方式(自然產或剖腹產)、飲食營養狀況、衛生條件及生活習慣等因素都會影響你我身上,尤其是皮膚及腸道中菌相的多樣性。

影響腸道好菌的因素益生菌怎麼挑有聯盟的益生菌
圖.影響腸道菌相的生活與環境因素  版瘸所有 翻印必究

一般而言,母乳哺餵比瓶餵配方奶的的寶寶有較佳的腸道菌相;自然產寶寶比剖腹產寶寶更可以得到媽媽身上多元的菌相;常動的人比久坐少動的人有更多元的菌相。不同的生活模式、居住地區、飲食習慣及用藥都會影響我們腸道菌相。而多元且好的腸道菌相則有益於提升健康。

腸腦相通,腸道益生菌影響腦力

近年來科學家致力於找出腸道菌相與人體健康的關聯性,例如腸道中的菌相會透過「腦腸軸」(Gut-Brain Axis) 影響腦部健康; 腸道中的菌相也關係到一個人癌症罹患機率、慢性病及發生疾病時的治癒能力。再者,腸道菌相也關係著嬰兒從出生至老年的免疫系統反應能力。也因此,我們必須維持良好的腸道菌相。而維持良好的腸道就得從腸道中的好菌及壞菌的比例來著手。

腸胃不適 補充益生菌聯盟

正義好菌vs.壞蛋菌

如剛剛所提到的,我們體內住著一群微生物,每個微生物都進行著不同的工作及功能。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住在我們的消化道中的微生物-腸道菌相了。腸道中的好菌可以達成我們消化系統無法達成的工作,並與我們的腸道消化功能做互補的功能,同時減少消化步驟與負擔。而壞菌則會佔據消化道中有限的環境與位置,並且以錯誤的方式消化我們吃進去的食物。有些壞菌甚至會產生毒素,破壞身體的平衡與環境。當人體攝取食物後,我們的消化道會以各種方式消化這些食物,讓我們得以獲得營養物質,身體才得以運作與維持健康。但當每次吃進去的食物都被這些壞菌以錯誤的方式消化食物時,長久循環下來,就會影響消化機能並導致身體無法獲得良好與足夠的營養素來滋補身體。如果又加上不良的飲食習慣、生活習慣或處於疾病下,就會導引更多壞菌生長,導致腸道菌相失衡進而破壞腸道免疫功能。失衡的腸道環境除會造成消化道及免疫問題外,也牽動著人體腦部神經及慢性疾病的發生。

台灣普遍,腸道好菌壞菌大失衡

我們的飲食因高糖/高油脂/少纖維、飲酒過多、壓力、身體基因(意指體質)及生活環境中的有毒物質(包含空氣中看不到有害物質)等許多「內生性」及「外來性」的因素都會影響到腸道中菌相的平衡。雖然我們看不到,也感受不到我們身上這幾兆個細菌(微生物)在人體內所進行的各項活動,但事實上,人體內的好菌及壞菌每天都上演著不同的抗爭。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我們不知不覺得吸進無數的汙染物。甚至當我們在與人談話時,也會經由口沫感染到細菌或病毒,這也是為什麼傳染病會到處傳染的原因之一。更甚者,我們每天的食物中又存在多少肉眼無法辨識的細菌或微生物。而這些肉眼看不到的細菌/微生物正是導致我們腸道菌相失衡的主要因素。

>>LINE 我們,來食聊,有專門營養客服人員,幫您解答喔!   

>> 你還在吃沒有專科研發的保健品嗎? 了解專科研發,合理保養身體

>>營養保健知識作者介紹


想知道可以養好菌,長存的益生菌聯盟嗎 ?  點擊,了解更多 !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